NEWS

新闻中心 分类

半岛全站小众目的地何以“俘获”大众的心

时间 : 2024-05-08 21:14:23

  半岛全站“假期看了山和海,人山和人海”“连沙漠里都堵人了”……今年“五一”假期旅游热度丝毫不减。多家旅游平台显示,与核心城市相比,越来越多小众旅游目的地受到欢迎。从选择人少景美的县城作为目的地,到出游“拒绝特种兵”“睡到自然醒”,主打一个松弛感。

  在“反向旅游”成为一种正向趋势的当下,“小众”在年轻人的旅行笔记上逐渐占据了C位。远离喧嚣,找一个小众的地方,欣赏美丽的风景、呼吸新鲜空气、感受风土人情,主打一个随性、松弛。

  高性价比。相比于选择网红城市、热门景点的旅游,小众目的地具备低成本、高性价比的优势,住宿、餐饮和交通等费用相对比较优惠,网上购买也比较容易。以住宿为例,在“小地方”低价就可以住到五星酒店,如曾有网友晒出“300块在鹤岗住五星级酒店”更是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。

  原滋原味。相对于传统网红城市和热门景区的商业开发千篇一律,小众目的地保留了更多的本土风貌和特色,更具有原真性。比如四川巴山大峡谷深度挖掘巴文化和土家族文化,打造沉浸式巴文化情景演艺,举办土家千人灯火等具有当地特色的节目与活动,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当地的人文风俗、美食、手工艺等本土特色。

  深度体验。相对于网红城市、热门景区买不着票、订不了房,排队如长龙,动辄几小时等低体验感。近年来,更多三四线及以下的城市诞生了打卡新业态或消费新热点,美食、音乐会、赛事、沉浸式夜游、非遗展演等,游客可以轻而易举地收获更加具有深度和探究性的体验。

  有人不禁奇怪,一些小众目的地在交通、住宿、餐饮方面并不占优势,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游客竞相前往?

  是精神世界的“疗愈师”。对比以往到此一游、打卡赶集的旅游方式,现今的消费者对一切“加速”的叙事多少有些免疫,而是通过旅行缓解焦虑、疲惫,找寻内心的平静,探求“诗与远方”。以夜游业态为例,从去年沂蒙山龟蒙景区开启“夜爬蒙山”活动以来,累计接待夜爬游客超5万人次。在漫天繁星与徐徐微风里放松身心、驰骋思绪,这样的非凡体验,哪个“打工人”不想来一次呢?

  是非遗文化的“推介官”。随着旅拍流行,洛阳的“贵妃照”、泉州簪花照、延边“延吉公主”、邯郸战国袍等沉浸式“旅行换装”体验热度高涨,一批小众旅游城市出圈。美团数据显示,4月以来,“汉服妆造”的搜索量同比去年增长136%。一些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三四线城市,在城市发力营销以及短视频等社交媒体传播的助推下,让城市形象伴随非遗文化不断出圈。

  是县域经济的“助推器”。近年来,随着县域经济的崛起,像福建平潭、江西婺源、河北正定等很多原先“不起眼”的小城,纷纷在游客接待能力、服务质量、游玩体验等方面令人刮目相看半岛全站。县域旅游的崛起和兴盛,是对传统旅游模式的深度挑战与全面革新,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、丰富的旅游选择,更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
  在当下的旅游市场,一碗麻辣烫、一顿烧烤就可以引来泼天的流量,一个目的地的火真的有些“没道理”。然而,游客大潮往往“来得猛、去得快”,如何让“红得偶然”变成“红得必然”,很值得小众目的地做一番提升。

  “打造全球规模最大、档次最高、世界第一的顶级童话神话乐园”“世界上唯一的帝王文化区”……近年来,一些地方为打造“网红”景点,文旅项目定位浮夸,不仅没有成功爆火,反而浪费了大量资源。

  “千篇一律”不足为奇,“独一无二”方为能事。面对泼天的流量,地方旅游发展不能急于“跟风”,应“跳出此山”重新认识当地的资源特色,唤醒正“沉睡”的价值,不要陷入“造景”“雷同”的误区。

  今年年初的“文旅喊麦”想必我们还记忆犹新。受哈尔滨冰雪热的感染,一些地方文旅局闻风而动、花式整活,上演了新媒体、短视频的自我推介大战。虽然弄出了不小的响声,拉升了空前的点击量,也提升了当地知名度,但“水花”之后的“涟漪”却显得后继乏力。

  据携程发布的《2024“五一”假期旅行总结》,威海再次入选“五一”假期十大热门三四线目的地。这从一个侧面说明,小众目的地营销可以打破“网红”的标签,实现正向反馈和积极循环半岛全站。比如,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荣成市开展“五四青年节主题书展”等系列阅读推广活动,经开区举办“五四精神薪火传”五四青年节舞蹈展示等活动,为市民游客提供了风景和文化的双重养分。

  以往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主要是为了增强景区特色、增加园内旅游收益。如今旅游业的流量溢出成效明显,正成为产业集聚、技术创新、地方复兴等的关键力量。

  随着越来越多的“小地方”走红,可以看出,一方面这些“小地方”正在努力消解大都市消费的虹吸效应,另一方面它们也试图借助差异化的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,创造独特的消费场景和需求,激发消费动能。一些小众目的地不妨顺势而为,以旅游为导向,以“1+N”为模式,从“旅游+工业”“旅游+体育”“旅游+康养”“旅游+研学”等多业态融合,发展为旅游与养老、养生半岛全站、体育、亲子、研学、餐饮、住宿、购物、娱乐等生产要素之间的融通与创新,通过旅游进行多方面、多范围的产业重塑与再造,促进“小地方”的大发展。

  当然,针对基础设施欠佳、游客承载量有限的现状,一些小众目的地还需要持续完善交通、住宿、餐饮、娱乐、照明等配套基础设施。根据当地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,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计划,不断创新和改进服务,提升当地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。

  “一时红”不易,“一直红”更难。实现流量持续转化是艰巨的挑战,从一些小众目的地的应对举措来看,如何“俘获”大众的心,它们已有妙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网站导航